第二百七十三章 忠诚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随着乐綝后撤,汉军外围东西走向甬道疏通,飞骑驱驰,往来传递军书令文。  

旷野之中随处可见魏军夜中布置的成排拒马,也有挖掘陷马坑刨出的新土,还未干透的新土有别于旧土。  

待走近了,木刺、铁蒺藜、低矮绊马索更是纵横布置,加上魏军撤退时随意丢弃的铁蒺藜,旷野之中反而不利于飞骑驱驰。  

损伤马匹事小,延误军书传播才是真正的大事。  

故汉军飞骑曲折绕行,行走在安全通道。  

不仅马超发军书约定时间,承诺参战;马超中军大营后面防守东西横向内侧甬道的周仓、夏侯兰也纷纷承诺参战。  

秋霖将至,全军谁不着急?  

西北角,魏军文钦部骑兵阵地,此刻人马卸鞍休缓,分成大小小十几个散团,抱团休整,以便于迅速集结。  

文钦领十余骑观看北府兵行军纵队阵列,一眼就认出虞忠,虞忠赤袍黑甲,背挂五杆战旗,依旧孔雀开屏模样。  

虞忠身边跟着十余骑,遥遥见了文钦这十余骑,也不以为意。  

何止是他,他侧翼行军的虎牙军三个营旌旗招展,亦不管不顾。  

虎牙军行军纵队内分为三个小纵,每个纵队十人;而最边缘行军的什长、伍长,什伍长有监督行军过程,严禁军士左右扭头,他们只能昂首向前,正视前方。  

也只有行军纵队边缘的队官、屯将能观察四周,曲将、营督等骑马而行,也有喜欢步行的中级军吏。  

虎牙军本就是汉军精锐,行军打前排的更是精锐中的精锐。  

别说文钦十几骑,就是千余骑魏军出现在侧翼,虎牙军也不怕。  

文钦眺望观察,对左右说:“此阵不可击也。”  

他略有遗憾一叹,可惜北府兵夜里没有出击,不然以伤换伤,足以打破田信不可战胜的嚣张气焰!  

看看北府兵,简直目中无人,视自己如同草芥。  

真想聚集骑士,绕阵吓唬一下北府兵,看他们到底怕不怕。  

可典满撤退时随意布置铁蒺藜,铁蒺藜可没有爱国之心,不会对自己麾下骑士网开一面。  

也只是在脑子里想一想,看张辽那边没有新的旗号命令,嘴上嘱咐:“依计撤入尧山,虚张声势。”  

“是!”  

身侧军吏先后回答,调转马头返回本阵,吹响号声,留了一大片腥烈马粪,向山林地带后撤。  

山林之中已有布置的魏军旗号,到底是疑兵,还是真的有伏兵?  

宛口防线,撤回来的典满、张虎、乐綝三部正加紧用餐,休息。  

张辽在长城上观察,见许多吏士垂头,或愣神,没多少喧哗之声,军中气氛沉闷。  

一名军吏拿着竹简阔步而来,低声汇报:“下官已询问清楚,昨夜守前营者,系马超本人。其弟马岱筑营望花亭北,昨夜出击走东山欲袭我东一营,因见马超危急,遂明火执仗回师救援。”  

“我军吏士误以为长平侯遣兵助战,豫州兵未作防备,遭马岱歼灭。”  

张辽听着不由感到一些胸闷,可谓首战不利。  

布置、训练许久的夜袭战术,没有钓出田信也就算了,还偏偏放跑了马超。  

陆续又有俘虏、参战军吏汇总的战况发展过程被整理成册,让张辽有些看不明白。  

如果田信受庞林劝谏,夜里没有出兵救援可以理解。  

那后方的关羽前军,怎么没有救援马超?  

距离遥远从来不是问题,何况也就三十里路,不算远。  

也不需要赶到马超营垒参战,只要出兵就能策动战局,声援马超。  

可关羽竟然按兵不动?  

能破宛口防线的办法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种,关羽主力部队没有救援、声援陷入危险的马超。  

是不是兵力不足,只有守备之力?  

主力部队难道走古鸦路,去夺楚郁关?  

楚郁关地势算不得险峻,有足够的宽度让进攻部队展开、布置…甚至分兵包围关塞,主力部队越过关塞直接发兵尧山,出现在叶县之北,也能打通鲁阳关,出现在鲁阳县东南。  

关塞就这样,雁门关这样的雄关终究不多。绝大多数关塞更像是据点,设立在险要、关键、必经的路口。  

而路口很宽阔,甚至有许多小路,不可能修长城一样把路口堵住。你有人力修,也有物力维护,可你有多少兵力来驻守?  

所以许多关塞都是在路口挑选险要山势修筑关塞、营寨,关塞外的地形宽阔,那把关塞包围后,关塞内的守军只能困守,无力干扰对方正常的行军。  

但关塞修筑地形险峻,普遍有水源,在粮食吃光之前,几乎很难攻陷。  

攻拔关塞的伤亡比,有些骇人,强攻的话,往往得不偿失。  

如淯阳关、楚郁关、云阳关、鲁阳关这些鲜有人知的名字上来看,就知道这些关塞不以险峻、重要而出名。  

也就现在特定的战局下,这三关成了侧面战场,令汉军、魏军不得不分兵驻守。  

其中淯阳关在淯水上游,这里是汉军的据点。  

未及多久,侥幸未死的刘干被提到张辽面前,刘干主动毁坝,溺死魏军甲士三百余人。  

下游被打捞识别后,如今已剩下半口气。  

见刘干已经受刑,拖来的路上留下一条暗红血线,张辽毫不意外,也习以为常。  

敬重勇士是应该的,可这个敌对勇士不老老实实自害,还带着己方数百精锐陪葬…是个人都会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