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零四章 三恪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襄阳城北码头,关平闻讯追来时,只看到在这里等候的船队已陆续。  

他翻身下马,可见远处一艘船上飘扬田信成婚后新制的长麾,是红绿黄三色长麾,让人一眼就能想起三巴图配色。  

码头边还有排队登船的右卫营卫士,骑营无当骑士则在上游水浅处集结,会泅渡过河。  

“世子,是否再追?”  

“不追了,见面也无什么好事。”  

关平抬手扶在栅栏上,只觉得胸闷气短:“彼辈欺人太甚!只恨自此多事。”  

船队中,田信怀抱一面腰鼓拍打节奏纵声放歌,因节奏固定,前后船队上的鼓吏多拍鼓相应,一些吏士站在甲板上或用剑鞘、或用矛戟长柄拍打甲板伴奏。  

船舱中关姬脸色不是很好,闺阁之中就没受过这么大的气,出阁以来更是尊荣万千。  

从没想过,会有人欺辱上门,令人恶心。  

关兴也在舱中,怀里抱着玄钢剑不时轻抚,眉目阴沉不展。  

“自信手中不见强与劲,  

天空海阔自有我风采。  

逆来顺受,空虚见丰盛;  

狂暴化升平,无路处自有天命。  

动对静,除对乘;  

手中无剑心中无尘才是我胸怀;  

随缘顺性不争不胜,无情是有情…”  

固定节律中,田信歌声中怒意炽烈,始终难以压制,此刻自己都劝不住自己。  

视线中仿佛出现两个对垒的人影,一个黑衣天宝,一个白衣君宝。  

天宝刚猛,抓着君宝死命在捶,打的君宝形体碎裂,惨叫连连。  

“取我日月长槊来!”  

田信起身呼喊一声,前面船上虞忠从舱中取来,朝他抛掷,田信接槊在手,左右双持,凌空挥动,速度渐快。  

两杆长槊在田信手中舞动,时而大开大合,时而如灵蛇探洞。  

虞忠在前船之尾,专注研习两杆长槊运动轨迹,推敲其中发力技巧。  

船舱中关兴也探头出来,也观察学习,他在身后,更能看清楚田信腰力、臂力之间的连携,学习难度远比虞忠简单。  

虞忠很清楚汉口之战时田信冲阵杀戮极少,双槊在手以刺击为主,很少扩大杀戮。  

现在当面再看,田信前方凡是槊刃攻击范围之内,皆在槊刃轨迹覆盖之内。  

下次冲阵若保持当下状态,那势必腥风血雨。  

“技击之妙,尽在此间矣。”  

张温忍不住低声感慨,此刻已经可以理解朱然、徐晃、韩当等人战死前的绝望。  

随着船队航行,前后各船拍打的节奏渐渐停息,田信眼中幻想出来的对殴虚影也不见了,黑衣天宝更胜一筹。  

田信额头出汗,转以日月长槊交替刺击水花,心思畅快不少,不由联想到一段诗,十分畅快:“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击水三千里!”  

“哈哈!自信人生二百年!会当击水三千里!”  

持槊站立,田信仰头看天空惨白云层,笑容绽开:“夫人,咱们回家了!”  

刘备今天没有惩处自己,是不想两败俱伤。  

所以不可能杀来敏激化矛盾,这是来敏底气所在,吃准了现在的形势。  

反正今后只要再见到来敏,一拳打死就行了。  

田信带着部曲卫队走了,可麻烦才刚刚开始。  

南阳人要重新站队,到底是支持乡党、名门来氏家族,还是去跟田信合作。  

北伐顺利,那南阳就不是前哨基地,来氏家族地位,影响力会随着统一步伐前进而渐渐恢复;田信的重要性则会随着统一步伐前进而下降。  

若是北伐不顺,南阳不幸沦为前哨基地,那田信就握着生杀大权。  

不需要田信亲自动手,魏军铁骑自然能帮田信解决一切田信不想保护的家族、组织。  

到那时,南阳战场顺田信者生,逆田信者死。  

可来敏也觉得自己冤枉,冤枉的很,只不过是建议、规劝田信进献瑞兽,这有什么错?  

结果这个小卒痞翻脸就骂,骂的不留余地,世上怎么会有这种混账人物?  

不就几只瑞兽么,你给个面子进献给陛下,然后再去山里抓…妨碍你什么了,你就死命辱骂?  

吵架也就算了,还要动手,简直道德败坏有辱斯文!  

经此一事后,来氏家族与田氏家族已势不两立,几乎不共戴天。  

田信不仅骂的来敏抬不起头,还诋毁来氏家族所修《春秋左氏传》教不出好人,这是要绝左传的门户,这仇可大了。  

几乎不用想,也知道修习左传的人,几乎无法在田信影响范围内得到晋升、升迁。  

不需要田信示意,田信部伍、旧部自会打击学习左传的士人。  

这意味着来氏家族的门生故吏被另类的‘党锢’了,仕途惨淡。  

来敏怎么想,能不能想通已经不重要了,只要来氏家族还想要脸,就要跟田信斗下去。  

可南阳乡党、官员们可就为难了,该何去何从?  

汉口决战时,宗预因指出几个吴军将领身份标示而有功,一战获封安众亭侯,食邑三百户,这都是拜田信所赐。  

还有新来的尚书邓芝,就因为婚礼上跑的快,拿到了田信赠送的一首诗,荆北芝兰之名流传天下。  

还有宛城李严,败军之将因田信保住命,还稳定了地位。  

要知道,来敏才是南阳乡党中的头面人物。  

太子家令,何等重要的职务,几乎可以视为刘禅的小丞相。  

可是呢,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