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7章 衣锦还乡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姜博渊跟家里的关系这下子完全闹僵了。  

余老夫人很想看看孩子,结果姜博渊以会试在即,京中事物繁忙,拒不带妻儿回府上。  

阿绣跟陆薇生产的消息传到临江,二月中临江那边来了一行人看望。  

杜妈妈来了,常萍萍带着儿女也专程过来看望陆薇,一同过来的还有童文诚。  

晃眼三年已过,一直在麓林书院进学的童良玉再次走进考场。  

童文诚为了给儿子打气专程过来陪考。  

年后,纪英也来到京中,听闻宋添在都察院,专程到府上拜访,心中羡慕得不行。  

临考前,宋添给纪英和童良玉上了一课,讲了下这两年朝中的风向,以及庄文帝的喜好。  

国君的喜好往往影响着下面的官员,大方向弄清楚对他们也有好处。  

三年一次的科举,京中又是一片热闹繁忙。  

阿绣二胎是个妞儿,满月那天会试刚好结束。  

宋家想着这些日子事多又忙,便没有大办了,只是宴请了交好的同僚,以及关系比较亲近的亲朋好友。  

阿绣跟陆薇同一天生产,姜博渊又不打算回侯府办,直接就将妻儿送到宋府来了,打算一起热闹一下。  

陆薇是儿子,阿绣是女儿,两个孩子同年同月同日生,不少人打趣,不如结个亲家算了。  

宋府这边欢声笑语,侯府那边余老太太脑袋都气晕了。  

温氏还在旁边添油加醋的说满月宴都去别人家办,这叫什么话,合着他侯府不是娶妻,变成入赘了,让外面那些人怎么说。  

余老夫人揉着脑门,有些不耐地看了眼温氏道:“这事你还好意思讲,做的时候怎么没考虑到后果?”  

当初陆薇生孩子时姜博渊又是打又是杀的,有什么事情当场就审清楚了。  

余老夫人还真没有想到温氏居然动了手,她以为那孩子真是表面看的那般吊儿郎当不问俗事?  

太天真了,想到小孙子的手段,余老夫人甚至在想他以前的所做所为全是装的。  

提到这事温氏不说话了,一双手捏得死死的嘴唇都气得发抖。  

其实那个时候她只是想害死陆薇,并没有想过对孩子下手。  

现下,她恨不得在外的那一家人全部都死了去才好。  

当初出的那事温氏没敢写信跟边疆的丈夫提,只是报了个平安,说了下添孙的事。  

余老夫人也不想家宅不宁,并没有开口。  

不过姜鹏在府上有人,这件事情还是传进了他的耳朵。  

添丁本是喜事,怎知闹了个这样的结果。  

姜棚驻守边疆心急如焚,后面派人送了两箱东西到小园那边,还让人带了话回府上,当着余老夫人的面禁了温氏的足,让她在院里的小佛堂好好反思。  

送小园那边的一箱是补身子的药材,一箱是边境之地的珍稀皮料,还有小孩儿戴的金锁金项圈一类。  

姜鹏亲自派了人来送东西,姜博渊自然没法拒绝,不过他什么话都没说,连个感谢都没有,直接就将人打发了。  

送东西的小将回到军营,告诉侯爷三公子气性很大。  

姜鹏听到这话连着几天都没睡好,想到早逝的铭娘跟女儿,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儿子。  

姜博渊收到信的时候正在忙殿试的事情,信随意放在书房中看都没看。  

三年一次的科举结束,这次纪英得尝所愿中了进士。  

童良玉也过了会试,只不过殿试成绩普通,只排了进士同科。  

不过这样他已经满足了,为了能离亲人更近一些,他补了一个临江那边的缺,在知府衙门里做通判。  

纪英当初会重考就是想留京,就算只能补个七八品小官儿,他也是不会回去的。  

宋添的都察院不好进,大理寺那边更是难上加难,最后胡柯拉了他一把,进了工部做郎中。  

时间进入五月,科考的事情尘埃落定,京中又恢复了往日里的安宁。  

杜妈妈跟常萍萍两人在小娃娃们满三个月的时候回去的,两人临江绣坊里也担任着职位,平时一样很忙。  

这几年绣坊发展一切顺利,当初何家倒下的时候阿绣顺势从朝廷买下了何家签下的那些经营权,如今他们的绣品生意遍布江南,再加上海商所得,说卓家富贾一方也不为过。  

不过卓家吃过树大招风的亏,阿绣一直比较低调,时不时都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,向朝廷那边贡献了不少银子。  

庄文帝每次提到卓氏女都会忍不住夸奖一番,叹宋添娶了个好妻。  

宋添在外也从不掩饰自己对妻子的欣赏,有一说一。  

渐渐地日子久了大家都知道了卓家当年那场差点灭门的祸事,听闻当年的事情到现在也没查个明白,不过卓氏女已经诉求到大理寺了,想来慢慢会有个结果。  

秋冬交替,转眼又是两年。  

这两年来朝中出奇地安静详和,地方上也是一片平静。  

就算是乡试在即,往年争得头破血流的景象今年都没了,个个都淡定得很。  

最后,宋添又得了一个副考官之职,前往梁州审考。  

当初他是从梁州府出来的,这次再回去基本也算衣锦还乡了。  

上一次乡试出了震惊朝廷的舞弊询私案,宋二才当年率试不中的原因得以查证。  

当初那个叫简丘的人顶替了他的秀才名额,之后又利用在梁州的势力加以打压,造成后面的两次也没能上榜。  

当初的事情真像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