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自我感动的炮灰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9点整,宋慧中依旧没有到岗。  

因为他现在正满头大汗的看着面前的朋友。  

今日休息的后勤部次长柳向南。  

两人的家就在前后。  

“为什么这样?”  

“走吧。再不走来不及了。”柳向南压低嗓子道,但他没有给他其他答案,而是立刻转身离开了这里。  

柳向南给他的建议是赶紧跑去光州方面,还能有一线生机。  

因为他通过朋友听到了风声。  

后勤的资源调配东西决定一切。  

今天上午8点,釜山美军1号仓库从5仓调拨了一批枪支弹药。  

这是要动手的先兆。  

那么在釜山,美国人会对谁动手?  

又为什么要动手呢?  

作为知情人却不是参与者的柳向南立刻亲自来前户,和宋慧中发出警告。  

他是知情人,是因为宋慧中在办事后和他说了一切,防止万一。  

所以他只是圈外。  

但柳向南并不知道自己的行踪也被盯梢者在远处看到。  

好在,他和宋慧中经常窜门,他今日又休息,走的时候又拿走了一坛子食物,所以对方并没有怀疑。  

另外就是,他们的住宅区是海军势力范围,陆军的人进不来。  

他离开后5分钟。  

身材偏瘦的宋慧中穿着女人的衣服,戴着假发抱着些蔬菜去了柳向南家。  

柳向南!!!  

这尼玛不是坑人吗?  

死到临头的宋慧中道:“再帮我个忙,送我去光州。”  

“我有老婆孩子!你这个混蛋。”  

“事情既然失败,李大荣一系绝对要倒霉,我们去了光州反而安然无恙。我不仅仅在利用你,我也在将自己成为你的功劳,这是最好的办法。”  

柳向南一下呆住。  

“带上武器,快点吧。我刚刚已经打电话通知部队集结备战,并往釜山港口移动,任务是搜查3号码头的货物,准备镇压走私船主的反抗。”  

柳向南无奈,只能带上他,驱车去往后勤。  

盯梢者并没有在意这些,他们继续在远处蹲守。  

但是海军内部的盯梢者却已经发觉异常。  

宋慧中要跑,他是承担责任者,他的人头必须是自己人交付出去才行。  

于是,李明宇很快下达指令,立刻抓捕。  

但是这个时候,宋慧中之前下达的命令起了作用。  

他的部下此刻全副武装出营,前往码头的举动引发了美瓦的及时反应。  

9点18分,瓦美联合行动组直接包围了这支在行军途中的,驻守釜山的韩国鱼腩版海军陆战队。  

要说韩国军人也不是没有血气。  

看到美瓦的敌意,他们就地也开始了防御姿态,并呼叫上级汇报情况。  

在没有得到命令之前,绝无可能放下武器。  

这个消息顿时让李明宇崩溃。  

他如果下达投降命令,他就是民族耻辱。  

他如果不下达命令,美瓦肯定会硬干,而一旦发生流血事件,等整个大事情爆发后,他所谓的请罪就将失去应有的作用。  

相反,他还将激起国内军人的反对。  

他思来想去,气急败坏的和李大荣汇报后,只能硬着头皮亲自去往现场,然后当众承认罪过,以化解双方敌意。  

这是他唯一的办法了。  

昨日还是釜山驻军最高长官的他,这会儿却要在万众瞩目下,成为罪人。  

李明宇看着车窗外的釜山景色,嗅着空气里的来自大海的新腥味道。  

59年的新年将至,但是这些已经和他无关了。  

他忽然想,我到底图什么呢?大哥为什么非要在美瓦眼皮底下玩这些花招呢。  

利益?夹缝里的生存游戏?更多的话语权?  

走钢丝的结果就是,人家直接将那头剪掉,到现在英国人能做出什么支援了吗?  

车,缓缓的开着。  

李明宇自我感动后,心里的悲哀翻涌。  

百年前的朝鲜也是这样,是清廷和日本的掌中玩物。  

不,朝鲜一直是大陆板块国家的掌控物。  

从唐朝就开始了。。。到袁世凯结束。  

结果又换了一个主人,日本。  

好不容易等这些结束,此处却再度为美苏冷战的棋盘,谁知中国强行出手踩着韩国的脸登上复兴阶梯。  

然后留下苏美继续对持。  

然后自己的大哥要打破这种局面,于是想借着苏美的局势,在美国人的地盘拉入英国人,换取本国力量更大的声音。  

这其实没有错啊。  

错的是这个时代,和我们的弱小。  

回看往日,也仅仅中国没有对我们索取过什么。。。  

白家卖国!我们是英雄,却落得这样的地步!  

我特么不甘心!  

李明宇的怒火在沸腾。  

车抵达现场。  

美军士兵拦住了他。  

李明宇下车瞠目大喝:“我是釜山韩军最高指挥,谁给你们的权力,在我们的国土上包围我们的士兵?”  

接着他无视枪口雄赳赳的走到人前。  

陆战队副指挥官少校张炳喜敬礼:“长官,请指示。”  

李明宇从他手中拿过配枪,转身看着如临大敌的美军和瓦坎达军队。  

他喊道:“没错,是我派人去刺杀白山也的儿子白再勋的!”  

全场。。。  

“我犯的错,我愿意承担!但是我为什么要刺杀白再勋,因为这个家伙勾结英国人伍德,出卖韩国利益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