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七章儒家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李忘机站在门口,声音不大,但表情却很认真。  

旁边的徐长御面露疑惑,不明白师兄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。  

但他没有说话,只是也转过头,等待回答。  

房间中。  

宋知书端坐,面带笑意,毫不迟疑:“李道友,我并不后悔。”  

“如果真有再来一次的机会,我一样会毫不迟疑。”  

这是他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,没有隐瞒。  

所以也不需要思考。  

更不需要去衡量某些东西。  

一切,全都遵照着内心的想法行事。  

“我明白了,多谢宋道友告知。”李忘机得到了答案,微微躬身,然后转身离开。  

外面,陈景云见礼,没有多说,也并未去询问三人在里面谈了什么。  

至于宋知书,则再次闭上眼睛。  

经过与李忘机的交谈。  

他明白,因为三皇子的死,或许这一次的事情比想象中更加严重。  

但又如何呢?  

自己从未有过后悔。  

至于到时候会发生什么,全都会一力面对。  

“师兄,你为何要问最后那个问题?”  

外面,徐长御还是说出了疑惑,明明之前该说的,都已经说完了才对。  

“只是我个人想问而已。”闻言,李忘机摇了摇头,继续道:“不过,掌教没有看错,这位宋道友很不凡,他有圣人造化,又有绝佳的心性,未来会成为圣人。”  

“而且,或许他在修道方面的成就,也会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,所以,他必须要保啊。”  

他是奉蜀山剑宗掌教太微的命令而来的,知道的东西也很多。  

如今各大势力看似没起冲突。  

但事实上,都在私下中有许多准备。  

尤其对于圣人造化,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。  

很简单。  

妖魔即将发生动乱。  

即便不知道具体会是什么时候开始。  

可有一点可以肯定,那将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。  

若谁能够拥有圣人造化,培养出一位儒家圣人,那几乎可以奠定之后霸主的机会。  

现在很多人都已经确定,最大的那份圣人造化,或许就在宋知书身上。  

没有人会选择忽视,会选择利用这一次的机会谋取一些什么。  

因为在很多大人物看来,宋知书其实算不上太重要。  

修为不高,儒家修为也才入君子境。  

这样的存在。  

放眼当今修行界有很多。  

但那份圣人造化,却至关重要。  

“好了,不要多想了,我们走吧,各大势力,很快就会到来了。”李忘机开口。  

二人也没有再多说什么,前往城主府,等待那些势力的同时,在这期间,将之前妖魔动乱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。  

而与此同时,正如他们所料的那样。  

各大势力都在接近雍州城。  

有太昊剑宗、阴阳仙宗、龙虎道宗,大周王朝等等。  

几乎当世一等一的势力,此刻全部都在路上。  

他们派出的人,无论实力和地位,都非同一般,修为至少都在金丹境,还有元婴境的存在。  

当然,这些人只是代表而已,真正幕后主导的,是各大宗门的掌教,还有大周王朝皇帝。  

可以说,因为三皇子的死,雍州城现在几乎被所有人关注。  

宋知书太出名了,尤其在散修心中。  

加上本身散修盟道子的身份,杀死了同为道子的三皇子。  

可以说是一件大事,尤其在各大势力明争暗斗的情况下,局势变得愈发错综复杂,很多人都在猜测,这件事情最后到底要如何解决。  

当然,最重要的还是对于宋知书的处理。  

雍州城妖魔事件,具体的前因后果除了一些大人物之外。  

很多人都无法了解内幕,只知道本来立下大功的三皇子被宋知书斩杀。  

有些宗门弟子认为,是因为三皇子被嫉妒了,属于某种斗争。  

当然,散修们都不这么想。  

在他们眼里,宋知书之所以如此,一定是有原因的。  

总而言之。  

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事态的发展。  

更有甚者,直接选择前往雍州城,想要在第一时间内了解。  

而距离雍州城数万里之外的一座小城内。  

一道道浩瀚的儒家正气汇聚。  

这些正气很是恢弘,不属于一个人,且能散发出此等气息的,几乎全部都是大儒。  

宗派领袖宗礼、王派领袖郑公文,还有另外几大儒家学派的领袖,皆聚在一起,而他们的目标,就是雍州城。  

“宗兄,宋小友斩杀三皇子,定会被各大势力拿出来说事,处境非常危险。”  

王派领袖郑公文开口,眼中浮现出一抹担忧之色。  

其他人也是如此,纷纷不由叹气。  

“处境危险如何?”  

宗礼摇头,继续道:“宋小友拿出《大学》与《中庸》,他对于我儒家的贡献,诸位不是不知道,何况,在他身上,还有最大的一份圣人造化,加上他本身的才气,必然会成为圣人。”  

“圣人啊,儒家多少年才会出一位,况且现在北洲妖魔动乱,局势岌岌可危。”  

“所以这件事情无论如何发展,有多少势力要针对宋小友。”  

“我们必然要将其保住!”  

与其他人不同,大儒非常清楚。  

圣人造化,或许会帮助一个人更好的修行儒家。  

但想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