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四章圣上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宋知书躬身,语气很轻,不卑不亢。  

即便知道面前这位,是那位天下共主,大周的皇帝陛下。  

“噢?”  

中年人听到自己的身份被猜出,眼中浮现些许好奇之色,当即开口:“宋先生是怎么看出朕身份的?”  

对于宋知书,大周皇帝虽没有见过,但了解的确非常多,明白对方是真正的儒家大才,有《大学》和《中庸》这两篇文章,绝对能名传后世。  

真论起来的话,若自己做不出什么大功绩的话,对方的名字,甚至于比大周皇帝都要响。  

因为,只要儒家传承不断绝,那《大学》与《中庸》就绝对能够一直传下去。  

而作为写出这两篇儒家经典的人,名字自然会一直被人熟知。  

不过大周皇帝依旧很好奇。  

他来云州,是秘密的,只有少数人知道,没有惊动任何势力。  

可宋知书却依旧一眼就看出来了,所以想要询问一番。  

“云华楼属于大周朝廷产业,而公文先生,不仅是儒家王派领袖,还是大周的太傅,能让公文先生如此的,除了陛下之外,我暂时想不到任何人。”  

宋知书如实回答,其实,早在李策玄说有贵人相邀的时候,他就有怀疑了,只是不敢确定。  

但在走入云华楼,还有从现在的情况来看,基本已经能够确定对方身份了。  

只是宋知书却并不太明白,大周皇帝,何等尊贵,为何会专门来见自己,难道,只为了帮助王派拉拢自己,应该没这么简单吧?  

对此,他有些想不通,不过正主都来了,再想下去也没什么必要,等对方开口就行了。  

“哈哈,果然英雄出少年啊。”  

大周皇帝闻言,当即一笑,一双眼睛看着宋知书,带着些许欣赏之意。  

当然,猜出自己身份不算什么,他更为看中的,是对方的才华。  

所以才会选择开口夸赞。  

“陛下谬赞。”  

宋知书继续拱手,接着道:“其实,我对于陛下,也是心存感激的,陛下大可不必如此见外。”  

“哦?感激?”大周皇帝一愣,但很快就明白是什么了,罢了罢手道:“太昊剑宗的事情,宋先生不要记在心上,那不过是朕的举手之劳而已,古云先生与南派儒家,对于我大周亦有极大的贡献,宋先生又是南派儒家看重之人,朕做这些,也是有目的的。”  

之前在太昊剑宗,宋知书怒斥改制不公,引起轩然大波,南派儒家差点要与慕长歌开战。  

虽说最后被压下来了,但在这其中,若非有大周皇帝插手,也不会那么简单就结束。  

所以大周皇帝知道对方是为了此事进行感谢。  

因而开口让宋知书无需记在心上。  

除此之外,他还直接表明了心中的打算,没有任何隐瞒。  

因为大周皇帝知道,在聪明人面前,若虚与委蛇的话,怕是会有相反的效果。  

尤其他知道宋知书真正的儒家君子,倒不如直接说明目的,如此双方一时交谈起来,也不会拘束。  

“好了,宋先生,过来坐吧。”随即,大周皇帝再一次开口,邀请宋知书坐下。  

当然他的语气很平静,没有任何情绪在其中。  

这便是为君者。  

“谢陛下。”  

对此,宋知书自然也不会客气,点了点头走过去。  

“陛下,老师,我就先离开了。”这时,旁边的李策玄躬身开口。  

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,加上三人之间肯定有什么是需要商谈的,自然不会在这时候打扰。  

“恩。”  

大周皇帝和郑公文相继点头。  

同时,宋知书已经坐在了末位上。  

他虽然是散修盟道子,也是南派儒家倚重的大才。  

可面前,一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,另外一个是王派儒家领袖,但拿出去,放在哪里都是惊人的,宋知是自然知道自己应该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。  

而见此,无论是大周皇帝,亦或者是郑公文,也暗自颔首。  

先不论其他,堪堪是这副态度就值得肯定。  

“宋小友,今日老夫也不绕弯子了,今日请你来,只为一件事情,那便是希望宋小友能够入我王派儒家,只要小友点头,你可以获得比策玄更好的资源待遇,同时,陛下也会以国士相待。”  

“宋小友无需立刻给出回答,老夫有一句话,儒家讲究治世,以此求问君子之道,所以读书人,多多少少都会在我大周担任一些官职,就像古云兄,所以宋小友可以好好考虑。”  

郑公文率先开口,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目的,正如所料的那样,是为了拉拢。  

没有任何掩饰,更是拿出一个很好的态度,给出了承诺。  

尤其那句,比策玄更好。  

这已经足够说明了王派对于宋知书的看重了。  

毕竟李策玄,已经是王派儒家最为出色的读书人了,可想而知重视。  

此时,听到这些的宋知书并没有说话,只是沉默。  

他早就知道了此行的目的。  

可对方在说出来的时候,还是有些意外,真的太直接了。  

“公文先生,您应该也知道,学生启蒙老师是文渊先生,之后又有幸的古云先生教导,而古云先生,当初为我不惜与太昊剑宗对立,这份恩情,学生是一定要铭记的,您的心意我知道,但请恕我难以从命。”  

宋知书思索了一下,还是开口了,并且进行明确拒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