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章 醍醐灌顶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张玄正与曹瑞交谈时,偶然间发现天空中竟然闪过几团虚影,转眼飞入了沧县县城之中。  

那几团虚影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来历,但是飞行之时,周遭风清气正,并未显现出什么污秽之色,应当不是什么邪祟。  

一旁的曹瑞见张玄突然向天边望去,也好奇地跟着看了过去。  

可是天上除了几只飞鸟掠过,并没有其他东西。  

“仙长,您这是看什么呢?”曹瑞好奇地问道。  

张玄把视线移回,笑了笑,  

“没有什么。”  

“那仙长去寒舍做客之事.......”曹瑞小心地看着张玄,生怕张玄拒绝。  

张玄想了想,在这场大旱中,官府不闻不问,这曹家却散尽自家米仓的存粮赈济灾民,果真是大善之家。去他家坐一坐倒也无妨。  

张玄看着一旁的曹瑞笑道,  

“如不打扰,那在下就去阁下家里讨碗水喝。”  

曹瑞听了欣喜异常,连连拱手,  

“仙长能驾临寒舍,实在是我曹家的福分。”  

不多时,曹瑞已经陪着张玄来到了一处庭院前。  

门上悬挂着一块不大不小的牌匾,上面写着两个正楷大字“曹宅”。门口两侧则各植了一棵高大的桂花树。  

微风拂来,清香阵阵。  

张玄仰头看了看,以右眼望气。只见庭院上方,蓝天白云,风清气正,隐隐有福泽笼罩,果然是大善之家!  

“仙长,里面请。”  

曹瑞说着,便将张玄迎进了曹宅内部。  

里面同样整洁,不过每隔几步就会看到一棵桂花树。桂花半开,整个庭院中花香弥漫。  

“曹公子,你们家中的桂花树可真多啊。”  

曹瑞笑道,  

“家父自小就喜欢桂花,所以也就多种了几棵。”  

不过,张玄此前听过一种说法,说是这“桂”读音与鬼相通,和形同“木鬼”的槐树一样,属于极阴的一种树木,恐怕会招惹些阴暗之物,所以一般都种在门外,倒是极少有种在院子里的。  

张玄原想提醒一下,不过他刚才望气之后,发现这院子之上风清气正,福泽深厚,不像能被鬼物沾染的样子。  

而且放眼向四周看去,院子里那些正蓬勃生长的桂树除了中间一棵长得格外粗大茂盛外,倒也没有什么异样。也就作罢了。  

不一会,张玄在曹瑞的带领下穿过满是桂花香的庭院,来到了一间宽敞的客厅中。  

两人坐下后,一旁的仆人进来斟上茶水,两人就攀谈起来。  

所说的,无非是一些家常闲谈,还有他们曹家米行的发源。  

从曹瑞的口中,张玄得知,这曹家米行在沧县已经开了上百年,到曹瑞这一代已经传了六代。  

谈了片刻,曹瑞拱手问道,  

“与仙长相识这些天,还不知仙长师出何门?”  

张玄笑了笑,“在下只不过是一个乡野粗人。”  

“乡野粗人?”曹瑞惊讶地看了张玄一眼,尽管现在还不能确定天降粮米和张玄有多大关系,但是如此风貌怎么会是一个乡野粗人?  

不过他随后意识到刚才的问题恐是冒昧了,仙长可能不想回答,于是赶忙转移话题,  

“那不知仙长现在家住何处?”  

“现在隔壁营陵县中的首阳山下闲住。”  

“首阳山?”曹瑞听了眼神亮了起来。  

“对于首阳山小生印象极为深刻。三年前小生曾随家里的粮车去过营陵县,正好路过首阳山。  

当时山上桃花烂漫,我从未见过如此美艳的桃花,回来后一直念念不忘,还专门为此写了几首诗。”  

“哦?曹公子喜欢桃花?”  

曹瑞笑了笑,“不瞒仙长,不知怎的,我从小就对桃花喜欢得紧。  

据家父说,当年我在抓周时别的都不看,就奔着一束桃花去了。惹得家父以为我长大后要命犯桃花劫。  

其实,若不是因为家父喜欢桂花,这院子里恐怕就要栽满桃树了,哈哈....”  

说道这里,曹瑞突然想起什么,站起身,  

“不怕仙长笑话,小生自认为这几首小诗写得还能入眼,所以一直保存到现在。”  

“哦?是吗?”张玄有些好奇,“能否给在下看看?”  

“仙长想看?”曹瑞一下兴奋起来,也不等张玄会回应,连忙从一旁的书房里捧出一本薄薄的诗集,恭恭敬敬地递到了张玄手中。  

张玄伸手接过,细细读了起来。  

读了几篇,张玄笑了笑,没想到曹瑞的文采确实极好。  

而且,更难得的是,这曹瑞虽然出身商贾之家,但是文风一片清正,没有沾染什么市井的味道。  

张玄合上诗集,望向曹瑞,  

“我看曹公子文采斐然,如今秋闱即将到了,曹公子就不曾想过考取个功名?”  

据张玄所知,明朝商人子弟应当是可以参加科考的。  

曹瑞叹了口气,  

“仙长有所不知,小生当然是想苦读几年,博取个功名。只可惜小生是家中独子,注定要继承家里的祖产,所以也就断了这个念想,只能靠写写诗附庸一下风雅。”  

曹瑞说完,面露遗憾,  

“谁不想一朝成名天下知,入得庙堂,做出一番功业?只可惜......”  

张玄听了,看着眼前的年轻人,心中思绪万千。  

这曹瑞,显然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,只不过因为要继承家业,恐怕不能走科举这条路了,此时有些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