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641 深夜闯入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楚晏漆黑着脸,直接在马车里把晋王楚暄胖揍了一顿,然后把他踹下了马车,扬长而去。  

晋王痛苦地捂着屁股从地上爬起来,气得不停跳脚。  

想骂楚晏不厚道,又怕被人听见,只能一瘸一拐地回去了。  

就藩的事情已经确定下来,他们只有三天的时间收拾,可不得赶紧回家安排?  

哎,崔氏这会儿怕是已经得了消息,还不知道担心成什么样呢。  

晋王无奈地想着,不由自主加快了步子。  

与此同时,东宫。  

太子妃气得整张脸都是青的。  

早朝之后没多久,她就得了消息。  

这事永安帝无意隐瞒,一早就传遍了整个皇宫,太子妃自然也知道了。  

她当场气得差点儿厥过去,恨不得立刻把太子叫过去询问。  

可惜早朝过后,太子就被永安帝叫走了。  

她在东宫左等右等,也没把太子给等回来,心情可想而知。  

太子妃气得连膳食都没用,硬是饿了一整天。  

直到天色暗下来,太子终于回来了,她才终于见到了太子。  

太子妃等了一天,心里憋了满肚子的火,又惊又怕。  

一看见太子,她就忍不住了:“殿下,你怎么现在才回来?妾身听说父皇有意将殿下派出去,可是真的?”  

太子见她脸色不好,以为她是担心狗儿,就安慰她:“你放心,父皇已经说了,你和狗儿身子不好,就留在宫里。免得一路舟车劳顿,到了那边还水土不服,损伤了身子。”  

这话一出,太子妃只觉得晴天霹雳!  

她担惊受怕了一整天,一直在想,永安帝或许只是一时冲动,根本不是真的。  

只要臣子们好好劝劝,永安帝就会收回成命,让太子留在京城。  

毕竟她和狗儿这样,真要一路颠簸过去,哪里还有命在?  

却不想,永安帝竟是要将她和狗儿留在宫里,只让太子一个人出去!  

太子妃只觉得天都要塌了。  

虽说比起外面,她更想留在宫里。  

可是…太子如果去了,他们一家三口就此分开,等到日后再见,太子心里哪里还有她和狗儿的地位?  

更何况,太子身份贵重,总不会一个人去,总要有人伺候!  

她这个太子妃不去,那太子准备带谁去?  

根本不用猜,太子妃就知道答案。  

但她还是不死心地问了出来:“妾身和狗儿都在宫中,那殿下准备带谁过去打理后院?”  

太子不知道她的心思,直接坦言道:“父皇的意思是带吴侧妃过去。”  

这话一出,太子妃就觉得脑子一懵,像是被人当头敲了一棒。  

她忍不住又问道:“可殿下乃是一国储君,岂能像藩王那般留在外头?”  

太子听到这话,顿时皱起了眉头,有些不悦。  

他这些日子一直没能做出什么实绩来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楚晏立功,心里着实不是滋味儿。  

如今父皇终于想通,愿意让他出去,执掌一州之地,让他有机会大展拳脚。  

他岂能不去?  

留在京中虽然显贵,可父皇正值壮年,怎么也能再活几十年。  

这几十年的时间,他难道要一直困顿在在京城之中?  

只有出去才能做出实绩来,他也想向父皇证明,他这个太子并非是无能之辈。  

他也能像二弟那样,立下功勋。飞扬太子沉下脸色,警告地看了太子妃一眼:“后宫不得干政,你身子不好,就别想这些了。既然父皇让孤去,孤当然得出去看看。”  

随即他起身就走,“狗儿呢?今日可还好?孤去看看他。”  

太子妃见他就这么出去了,浑身都没了力气,就那么靠在了椅子上,眼前一阵阵发黑。  

太子要走了。  

还要带着吴侧妃一起。  

她贵为太子妃,却只能带着狗儿留在宫里。  

他们母子就这么被太子抛弃了。  

不行,她不能认输!  

留在宫里,也不是没有好处。  

她的狗儿是嫡长孙,永安帝和张皇后定然万分喜爱。狗儿留在宫里,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长大,自然更加讨喜。  

她生狗儿的时候伤了身子,怕是得养上几年才能恢复。  

若是跟着太子出去,反而对身子不利。倒不如留在宫里好好养着,让狗儿讨得永安帝和张皇后欢心。  

吴莹莹不过是个侧妃,只要她这个太子妃还在,吴莹莹一辈子都别想扶正!  

她是不会认输的。  

她是太子妃,她是未来皇后,是以后的皇太后!  

只要她活着,谁也别想越过她!  

想到这里,太子妃再次打起了精神。  

夜深人静。  

城外的小道观和往常一般,虫鸣声此起彼伏。  

两道黑影悄无声息地来到小道观外头,然后轻巧地翻过围墙,来到道观后院,一栋朴实无华的竹屋前。  

白皙的手轻轻一挥,紧闭的房门无声打开。  

两道黑影悄无声息地走了进去。  

竹屋内,躺在竹床上的老人猛地睁开双眼,翻身而起。  

却在这时,冷光一闪,锋利的剑刃搭在他的肩头,紧贴着他的脖子。  

有人轻笑道:“别乱动,小心刀剑无眼。”  

老人先是一惊,随后整个身体都不动了,只是眼神复杂地看着来人。  

来人蒙着脸,只在眼睛的位置挖了两个洞,露出黑白分明的眼珠。  

这样的打扮,怕是连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